介绍一下杜甫的《登岳阳楼》创作背景,还有赏析

游客 发布于 2023-12-23 阅读(24)
《登岳阳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天。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八岁,生活困苦,身体状况极差,患有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靠饮药维持生命。

背景:

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生活后,于晚年漂泊两湖地区,最终来到了岳阳城下。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浩渺的洞庭湖和远方的故乡,心中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登岳阳楼》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形式上属于五言绝句。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以“昔闻”和“今上”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向往以及此刻亲临其境的感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广阔无垠的景象。“吴楚东南坼”指的是洞庭湖将吴、楚两地的边界分割开来,“乾坤日夜浮”则形象地表现了湖面上日月星辰仿佛在水中浮动的视觉效果。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在此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的孤独和无奈。他与亲朋好友失去了联系,身体又疾病缠身,只能依靠一叶孤舟漂泊度日。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最后两句,杜甫由个人的遭遇转向国家和社会的现实。他想到了北方战乱未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禁泪流满面。

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和诗人自身的困顿处境,展现了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尽管生活艰难,但杜甫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