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地主为何叫员外,这个称呼到底是怎么来的?

游客 发布于 2023-12-24 阅读(21)
清朝时期的地主被称为“员外”,这个称呼的来源和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职制度和后来的社会变迁。

最初,“员外”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出现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员外散骑常侍”和三国归晋后的“员外散骑侍郎”。这些官职是在正式编制之外增设的,用来安置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但还没有正式官位的人员,也就是所谓的候补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官制的改革,员外这个职位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和职责,变成了一个虚职或者闲职。到了清朝,由于官场腐败和卖官鬻爵的现象,朝廷开始将一些闲职如员外等拿出来出售给有钱人,包括地主和商人。这些人通过捐纳(即用金钱购买官职)可以获得员外的头衔,虽然他们并不真正履行官职职责,但这个头衔却能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带来一定的法律特权。

因此,清朝的地主被称为“员外”,主要是因为他们通过捐纳获得了这一官职称号。这个称呼在民间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对富裕地主或商人的尊称,表示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员外”一词常常被用来指代那些非正式官员但经济实力雄厚的人物。